2025年5月30日星期五
宝马非马
宝马非马
朱小棣
由台湾来美国留学后定居的马为义先生1936年出生于台中市,今年已虚岁九十高龄,以他传奇的一生见证了沧桑变幻近百年的世纪风云。他童年即随家人迁回原籍广东潮州乡下,1948年再度回到台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到美国留学,先后斩获机械硕士及核工程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能源部下属的研究所从事核能发电安全研究多年,发表科技论文百余篇。但在台湾海峡两岸以及美国华人社群,甚至芝加哥主流英语诗歌界和国际范畴内,他的笔名非马、William Marr才是其广为人知的名头。
文学,特别是现代诗的写作与翻译,始终是他的兴趣与追求。非马现已出版二十几本诗集(包括英文诗选)、三本散文集,还有多种译诗及译文选集,并编选过大陆及台湾现代诗选。其作品被收入一百多种选集,包括海峡两岸及英国、德国的教科书,还被译成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马来语、希伯来语、法语及罗马尼亚语。在英语世界,他曾担任过美国伊利诺伊州诗人协会的会长,荣获多个中外诗歌奖项,包括意大利国际文艺委员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等。退休后,他还从事绘画及雕塑创作,在美国及中国各地举办过多次个展及合展。
我有缘于十几年前的哈佛大学初识非马先生,那时他来哈佛参加一个华人聚会的文艺讲座,他是主讲嘉宾(或之一)。惊诧于他的华丽转身与跨学科成就,我旋即向他当面求教,谦和的他鼓励我随心所欲追求自己的喜好。当年的我,正在经历从文科迈向理科的变化,从一个来自南京的英语专业本科生,随着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变化需求,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和哈佛大学研究机构的成员,但内心喜爱写作的躁动依旧不减。不仅业余写作出版了英文传记、回忆录,并且回归用汉语写作散文,出版了专集。非马先生的生命体验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世事峰回路转,霎时间我自己也已到了临近退休的年龄。业余写作亦有了新的发展轨迹,过去一年多来,我沉湎于学习英文诗歌的写作,于是非马先生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我在英、美、加拿大以及新加坡各地英文诗刊和综合性文艺刊物上陆续发表的近百首英文诗,以及尚未发表的习作,非马老师几乎都是第一读者,并且毫无保留地及时提出修改建议供我参考。这大概也是非马老师担任会长的伊利诺伊州诗人协会的光荣传统,西方诗人向来就有切磋交流的习惯。最极端的例子大概要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据说他们两人有时谈话中来了灵感,一个人的想法就成了另一个笔下的诗歌。我和非马先生之间可以算是另一个极端,我只对他个别诗歌中的英文提出过改进的建议,他也一一欣然接受,算是有来有往,却极为不对等,我欠他的实在太多。
近日,非马先生结集出版了一部英文诗选,似乎更像是全集,囊括了他从1956年到2025年的众多作品,共计九百五十三首,再一次为我提供了向他学习的机会。面对这部厚重如山的英文诗卷,我益发百感交集,在这里仅能道出万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的诗龄比我岁数还要长。将近七十年的积累,包含着多大的能量和原动力——既是诗歌艺术的常青,又是生命意义的体悟。诗歌写作完全融入了诗人一辈子的生活,它已不仅仅具备文艺价值,而且更昭示了哲学的伦理,折射出生命的光辉。单从艺术的角度,我发现他在最初三年的三首短诗里,就已完成了某种诗歌技巧上的跳跃。从简单叙事,到真实抒情,再到靠形象创造意境,年轻的作者飞快跨越了三级台阶,迅猛成熟了起来。
非马先生的双语诗写作,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汉诗英译,逐步走向双语交替原创,大部分生涯都还是优先用汉语写作。也因此早在1977年,他就发表了《醉汉》,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以下是全诗:
醉汉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来
(1977年6月5日)
随着两岸关系的回暖,诗人终于得以回大陆探亲,于是便有了一系列的返乡之作,最著名的有《罗湖车站》,全诗如下:
罗湖车站
——返乡组曲之八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她老人家在澄海城
十个钟头前我同她含泪道别
但这手挽包袱的老太太
像极了我的母亲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他老人家在台北市
这两天我要去探望他
但这拄着拐杖的老先生
像极了我的父亲
他们在月台上相遇
彼此看了一眼
果然并不相识
离别了三十多年
我的母亲手挽包袱
在月台上遇到
拄着拐杖的我的父亲
彼此看了一眼
可怜竟相见不相识
(1980年10月18日)
身居美国的他,也为越战写下了沉痛的诗篇,如《越战纪念碑》,全诗如下:
越战纪念碑
一截大理石墙
二十六个字母
便把这么多年轻的名字
嵌入永恒
万人冢中
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
终于找到了
她的独子
此刻她正紧闭双眼
用颤悠悠的手指
沿着他冰冷的额头
找那致命的伤口
(1985年2月9日)
翻阅非马先生这部厚重的英文诗集,许多短小的诗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诗篇太多,实在无法挑选出我最为欣赏的几首。更大的麻烦在于,我无法识别究竟哪些是英文原创、哪些是先有了汉语再译成英文的。我曾好奇地问过先生,他没有具体作答。年轻时,他是从翻译英文诗歌到汉语世界起步的,甚至通过英译将拉丁美洲等其他语种的诗人介绍到汉语世界来。在美国诗人中,他说自己受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的影响最大,下面这首短诗显然就是受其影响写成的。威廉斯从友人的冰箱里拿出水果吃了以后留下一首精美的小诗,非马先生则演化成了《留诗》:
留诗
我在冰箱里
留了几首诗
你到家的时候
它们一定
又冰
又甜
(1993年7月9日)
另外,我今天倒是注意到他先前说过有关汉诗英译的几句颇有心得的话,“可能因为英语是我的第二语言,把汉语译成英语要比把英语译成汉语辛苦得多。更使我惊异的是,一些在汉语里像模像样甚至外表华丽的诗,一经翻译成英语,却破绽百出,有如翻译是一面照妖镜,把躲藏在诗里的毛病都显露无遗。这当然有可能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与语言的差异所造成的,但也可能是原诗缺乏一种普遍的价值与广义的人性,用不同的文字翻译后很难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获得感动”。这倒真是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许多汉语现代诗中极大的问题。
总之,老诗人非马就是一匹宝马,从来不曾伏枥,日行不止,已逾千里。
刊登于《书屋》2025年第六期
2025年5月28日星期三
首届郁达夫海外文学奖
非常榮幸獲得首屆郁達夫海外文學獎的詩獎。感謝諸位評獎者及世界華人作家筆會的主持人。
首届郁达夫海外文学奖颁奖名单
Original 郁达夫海外文学奖 世界华人作家笔会
2025年05月10日 07:50
https://mp.weixin.qq.com/s/6NuwZsXuEaAuFefHR1TMVA
2025年5月27日星期二
散文隨筆〈是非作家〉
散文隨筆〈是非作家〉刊登于《文讯》476期,2025.6
是非作家
/非馬
不久前在一個刊物上讀到一篇訪問陳若曦的文章。文中說到在台灣住老人公寓多年的老朋友陳若曦,放棄當作家的心願。
記得多年前我同內人到美國舊金山陳若曦的家裡作客,住在舊金山的老詩人紀弦也過來一起聊天。談到若曦以她在大陸親歷的文革經驗所寫成的小說《尹縣長》,我們都覺得是作為作家的她獨特的責任、貢獻與榮譽。完全沒想到,她會改變她當作家的初衷。
以我自己的人生經歷,從工程專業到寫詩寫散文從事翻譯到繪畫雕塑,不管在這些領域裡有多少挫折或成就,我都永遠不會改變我少年時期便立定的當作家的志向。我總覺得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需要有眼光銳利愛心滿滿的作家來披露社會與時代裡存在的畸形與不公不義,提醒培養灌輸人性的美與善,特別是給正在成長中的少年鼓勵指路。
是若曦這些年來對社會的觀察與對人生的思考發生了變化呢?或是台灣的文學界淡忘了她在文學上的貢獻與成就使她心灰意懶?或是台灣的老人公寓太舒服,把她當年的雄心壯志也給養老了?
談到作家對名氣的態度,我總會想起我翻譯的美國女詩人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寫的一首題為〈我是個無名小卒!你呢?〉的詩:
我是個無名小卒!你呢?
你也是個無名小卒?
那我們可成了雙----別說出來!
你知道,他們會把我們放逐。
做一個名人多可怕!
眾目之下,像隻青蛙
整天哇哇高唱自己的名字
對著一個砸砸讚美的泥淖!
這首譯詩被收進我編譯的一本叫《讓盛宴開始—我喜愛的英文詩》(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的書裡。詩末有我寫的下面這個簡析:
「在昇平世界裡做一個與世無爭的普通人,隨性之所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不做不喜歡做的事,沒有比這更幸福更快樂的了。但做為一個萬目所視的公眾人物,可沒有這份瀟灑與自由。特別是競選公職的政治人物們,成天把自己的名字掛在嘴上,實在累己又累人。這裡的青蛙意象用得貼切又生動。在悶熱的夏夜裡,哇哇大唱,吵得人們睡不著覺。而回應它們的,只有在蒸騰的熱氣裡砸砸發酵(或發笑)的泥淖。」
我自己也寫過一首題為〈侏儒的形成〉的關於這方面的詩:
他從口袋裡
掏出一大堆響亮的名字
奮力向上拋起
讓它們
天女散花般
紛紛
在他自己的頭上
加冕
就在他沾沾自喜
顧盼自雄的時候
那些非親即故飄飄蕩蕩的名字
卻一下子變得沉重了起來
空空空空
氣錘般
把他錘壓成
侏儒
甚至對人人羨慕巴望的諾貝爾獎,我也一向淡然視之。有一年我到台北參加一個世界作家會議,在會上同一位來自北歐的作家聊天。我開玩笑說憑地利,你該更有機會得諾貝爾獎吧?他說送給我都不要!一旦得了獎,你會連一個真正的朋友都沒了。老朋友嫉妒,新朋友巴結!
是作家?非作家?只好讓自己去作選擇了。
但無論如何,在我心目中,光憑《尹縣長》這本書,陳若曦便堪稱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作家,更是我多年來引以為傲的寫作朋友。
2025.2.12 於芝加哥
2025年5月20日星期二
天下诗歌周刊丨第二十三期丨
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
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
生態詩系列
生态诗理论库:非马评生态诗三篇
https://mp.weixin.qq.com/s/ytpH5p-VPo62GmrPgsWbbg
生态诗阅读库:非马 北岛 林莽 严力 柳沄
https://mp.weixin.qq.com/s/mcB2adHElbb-GCoSd6x9wQ
2020年03月24日 21:06
AI生态批评解读系列11:非马《濒临灭绝的物种》
https://mp.weixin.qq.com/s/jbyaP0khPT4y5eD8lZg1fA
AI生态批评解读系列14:非马《蝴蝶标本》
https://mp.weixin.qq.com/s/eqIzzia0dXPg5cb_Hu3WSQ
AI生态批评解读系列15:非马《赶雀记》
https://mp.weixin.qq.com/s/kBneJusCWZDAxFEIZB7KAA
AI生态批评解读系列16:非马《猎小海豹图》
https://mp.weixin.qq.com/s/ZyfNcF787zAd-GSomQgr1A
AI生态批评解读系列17:非马《给一只鸟画像》
https://mp.weixin.qq.com/s/-gM3sS_oGMoXx2sY7jCPUw
漢英雙語詩〈藝術家之夜〉
漢英雙語詩〈藝術家之夜〉刊登於《芝加哥時報》2025.5.16
William Marr's bilingual poem ARTISTS NIGHT published in Chicago Chinese News, 2025.5.16
〈藝術家之夜〉
任他怎麼塗
就是塗不掉
黃昏的畫布上
那雙幽怨的眼神
就在他拎起一桶黑漆
準備孤注一擲同歸於盡的時候
帷幕迅速降下
劇終
ARTIST’S NIGHT
no matter how he daubed
he couldn’t blot out
the pair of melancholy eyes
on the canvas of the evening sky
finally he grabbed a pail of black ink
and was ready to end it all
when the curtain fell
2025年5月14日星期三
2025年5月11日星期日
2025年5月10日星期六
漢英雙語詩〈神仙企鹅〉
漢英雙語詩〈神仙企鹅〉刊登於《芝加哥時報》2025.5.9
William Marr's bilingual poem BLUE PENGUIN REVELRY published in Chicago Chinese News, 2025.5.9
神仙企鵝
──澳洲遊記之二
為自由狂歡
一整天牠們又在免費的海上大酒吧裡
流連忘返
終於喝得酩酊大醉
一個接一個
摸黑上岸
渾然不覺我們窺伺的眼睛
牠們在沙灘上列隊操練
左__右_ 左___ 右
努力把踉蹌的腳步
化為優雅的波浪動作
在抵達家門之前
BLUE PENGUIN REVELRY
-- penguin parade on Phillip Island, Australia
Exultant over their freedom
they have again spent all day in the Ocean Bar
celebrating and drinking
now pop ashore
one by one
Oblivious to all furtive eyes in the dark
they form a line on the beach
and do their routine exercise
left.....right...left...........right
trying strenuously to turn their unsteady steps
into graceful movements of the waves
before they reach home
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漢英雙語詩〈蓝色小企鹅〉
漢英雙語詩〈蓝色小企鹅〉刊登於《芝加哥時報》2025.5.2
藍色小企鵝
──澳洲遊記之一
被禁止閃光的眼睛
根本無法分辨
他們是從無邊的大海
或黑夜的後台
走出來的
不喧嘩
不爭先恐後
這些聽話的幼兒園孩子們
列隊魚貫上台
白胸的戲裝
在昏暗的燈光下
隱約閃亮
無需任何台詞
或表情動作
他們用蹣跚的腳步
一下下
踩濕了
台下凝注的眼睛
FAIRY PENGUIN PARADE
-- A night on Phillip Island, Australia
In complete silence
they march in file onto the stage
like well-rehearsed kindergarteners
their white-breasted costumes
glittering joyously
under the dim light
Since no flash is allowed
it is hard to tell
from which backstage they emerge—
the boundless ocean
or the dark night
In wobbling steps
without any gesture
or dialogue
they shake water off their bodies
and fill the eyes of the audience
with tears
訂閱:
文章 (Atom)